遵循“大物流,小生产”的产业级的精益生产体系建设基本原则。以企业的若干“仓储基地”为原点,对厂区(园区)内的物流秩序进行优化,并渐次影响到供应商、外协合作商、销售物流服务商和生产车间等产业合作角色。最终达成最终目的:
最小化的在制品库存,
最经济的按单配料,
最快速的产品交付,
最顺畅的角色协同。
1、载具的数字化
以既有的托盘、周转箱等可循环使用的载具为厂域流转的通用与标准载具,在托盘的正方向(叉车可作业的方向)右侧边缘处装订上铝皮制作的唯一二维码(标准另定)。专门开发载具管理模块,进行维护。包括注册、注销、绑定、解绑、报废等。预留载具在外购外协合作伙伴作业现场、运输场景下的使用空间。譬如:伙伴自行购置统一标准的托盘,接收链主企业统一配发的二维码。
2、库位的亮灯设计
仓库的库位采用三级库位描述--区号-架号-仓号。区号用字母表示,对应不同品类;架号为所在区的序号(可以是整场序号,也可以是仅限本区的序号);仓号为层数+序号。亮灯的灯位置位于每个仓位横梁的中间。
领料时,扫描领料单二维码后,管理系统通过PLC点亮相应仓位,同时作业的可以是三张领料单(库区最多同时闪烁三种颜色--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取料后手动关灯,表示该SKU已成功领料。系统自动做领料分录,同步库存数据。入库时同理,提示入库的仓位。
3、领料出库分拣区的配套管理
设置专门的分拣区,用于单张领料单的集货,核对后扫码出库。用托盘及周转箱对出库的材料进行标识、可追溯。
1)分拣作业策略设置:订单项目型、品类库区型。
2)根据无纸化领料单的分录以及分拣作业策略,生成拣货指令单,自动打印库内作业热敏指令单。包含:所属项目号、品名、数量、仓位号、托盘二维码等信息。
3)同时处理的分拣作业领料单一般不超过3个(经验值)。
4)分拣作业规范参见模块2中的第2条说明。
5)领料单的拣货完成,系统确认库内作业完成,经仓库主管签发后,准许出库。
6)拣货作业完成,发现空的载具,系统提醒进行归置作业。
判断方法1:系统每5分钟巡检一次,发现载具内存货数量为0时,触发载具归置任务。
判断方法2:拣货任务单上标注载具归置任务--系统判断此次拣货后存货数量将为0。
4、托盘与仓位的绑定与条件触发下的自动解绑
系统每5分钟刷新一次,仓位上托盘上物料为0时,托盘与仓位自动解绑,并触发整理任务,提醒库工将空托盘(周转箱)收纳到指定的流转位置,用于入库作业。
5、托盘与工站的绑定与条件触发下的自动解绑
各大生产车间设立多个便于管理和协同的能力单元,每个能 力单元可以包含一台或多台设备。一个能力单元就是一个工站。物料进站、在制品(产成品)出站,均需要扫码--载具的码。进站解绑,出站重新绑定。对应物料、在制品由操作工确认。
6、入库卸货区的配套管理
入库的卸货区,配置流转托盘(若外协外购服务商用本公司的标准托盘,则可省略)。进仓路线,进仓容量--比如12托为一个容量单位,对应的车辆数。检验、检验后的进仓托盘与进料单(入库单)绑定,输送到系统推荐的库位时,系统自动绑定或者人工扫码绑定。
1)卸货区,设空载具归置管理点;
2)根据系统提供的入库通知单,对检验合格的存货进行入库处理。
3)系统根据入库通知单生成载具分装单。移动终端上,根据载具分装单上的分配的存货目录,进行绑定作业--存货名称、数量、参考参数和载具二维码。
4)载具进库上架后,扫仓位码,对载具和仓位进行绑定。
5)载具和仓位绑定后,同步更新存货库存信息。
7、入库前的可用仓位预测及安排
以最小仓位为合适的管理颗粒度,系统用大屏、状态列表等方式显示仓位占用实况,根据生产计划领料的安排,推演当前日期之后数日的占用实况。在途的来库物料,可预占的情况,用于供应链的作业调度决策。
8、仓位调度模型
包括但不限于:各品类进出频度测量模型;订单执行进度对仓位占用动态的展示模型;新订单的仓位占用模型;库存状态与即刻投产状态的配比模型,未来可以尽量少的经过仓库,这也是仓储管理的最终目的。
将生产、库存不同管理逻辑的业务,重新统一到一个更同一的逻辑之上,应该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