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为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助力,推动决策更加科学、治理更加精准、服务更加高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网信事业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信息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为网信事业更好地造福人民指明了发展方向。
运用技术化手段,聚焦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近年来治理实践中信息化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多跑一次”改革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了行政流程再造,提高了行政服务效率,改善民生和营商环境,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新冠肺炎疫情中,基于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开发的“健康码”“行程码”成为健康证明,在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精准扶贫中,广大扶贫干部走乡访户,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填表登记,通过互联网汇总全国数据。“智慧城市”“智能大脑”系统正在城市交通管理、治安、城市规划、社区服务等各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数字乡村战略通过提升乡村产业质量、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方式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善于走网上群众路线,提高服务群众本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建设的三大法宝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4月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截至2020年3月)。信息化的全面普及推进了政务公开,为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开放的信息化社交媒体渠道,为群众直接向党和政府建议、投诉、咨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补短板强弱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信息化发展仍不均衡。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智能设备在年轻人中高收入阶层普及率较高,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既没有智能设备,也无法娴熟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信息化发展应当致力于填平不同人群之间的“数字鸿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应用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防范和治理数字化带来的社会风险。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的发展,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共享海量数据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公共服务和国家治理带来的便利。但是,信息化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相关问题也日益凸显。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例如:个人隐私泄露事件,数字化引发的国家安全隐患问题,“技术万能论”过于强调信息技术的主导作用。政府和大型公司深度合作,采用大型技术公司的技术、平台、算法,使得大型技术公司深入到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之中,有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在信息化发展中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防范和化解新技术可能带来的新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