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面向“十四五”,这是努力创造新奇迹、展现新气象的上海,于变局中开新局,从战略高度来谋定发展路径、不断增创竞争新优势的一步重要棋局,也是关键时期的关键一跃。
可以预见,这一转型,绝不是某几个领域的“单兵突进”,而是一次系统性、全方位、革命性的转变,涵盖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的方方面面。经济数字化、生活数字化、治理数字化……超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治理思维和生产生活将实现一场基于品质、高效、智慧的重塑。
其间,如何放大溢出红利、放大民生获得、放大一座城市的“人本价值”——应当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的核心准绳。
就在上周,上海一项“一网统管+精准救助”提高社会救助服务能级的探索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基于“两张网”建设,民政、人社、残联、房管、卫健、司法等14个条线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数据资源汇成“大民生数据池”,形成45项个人和家庭属性标签,依托智能分析和精算模型,能精准覆盖、个性化关照那些不愿主动提出救助需求的“沉默少数”。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终极“标的”和最终依仗。放大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民生获得和人本价值,不仅要在守护个体尊严与数据精准触达之间实现平衡,还要在“普惠”基础上实现精准高效。更重要的,还将书写数字化生活的温良寄托和善意,构建全社会层面的信任,更为城市文明的评价与跃升提供了更高维度的视角和路径。
每个人都可以在数字化转型中被关照、被善待,并享受到应有的权利。本月,作为上海“一网统管”先行试点区的徐汇区,全新开发启用“随申拍”功能,市民通过移动端反映问题、上传图片,即可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管理部门也可借此精准投放网格力量。在浦东新区,智能感知设备和分析体系也已深度嵌入社区,服务居家养老。
面向“十四五”,数字化转型将重新定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城市治理的手势和模式,更将重塑城市生活的体验和感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韧性城市”这一概念。而城市的数字化转型,无疑将从某一角度充分赋能这样一种“韧性”的特质和能力——及时把控风险、牢牢守住底线、稳妥抵御灾害、灵活调配资源、恢复常态运行。
当然,对城市中每一个具体的人而言,结合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生动直接的认知、参与和实践,将体悟一种更为特别的“获得感”——以有尊严的方式在数字化“共建共治共享”中实现自我价值,更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