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建设进程日渐加快,网络媒体得以广泛应用,以期刊、图书为主要形态的传统学术出版在理念、技术和业态上,面临着知识经济和网络化数字化的双重冲击。媒体融合时代已经来临,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也成为大势所趋。如何有效地实现期刊产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促进学术期刊出版适应时代变化,为产业发展增添活力和动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将“知识服务视域下科技期刊的出版转型与升级”作为高峰论坛主题之一,特邀专家从供需两侧为知识生产方与知识需求方搭建对话平台,围绕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技术与平台支持等方面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1956年诞生以来,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其发展的起落与知识的运用密切相关,从早期的专家系统到AlphaGo,知识一直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作为提供知识服务的出版业,人工智能最早在出版领域实现了商业化的应用。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杨海平认为,随着算力的提升、算法的改进、数据的积累和场景化,人工智能已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落地生根。“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对用户、内容和供应链进行分析,发现基本规律,做出精准预测。”在杨海平看来,知识服务体系中,人工智能具备专业技能,可以进行精细的机械操作,从而实现智能编辑,在辨别人类情感的基础上,营造个性交互。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编审、《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执行)、编辑部主任杨柳春则认为,理论体系与方法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础。“要围绕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建设,通过全面系统的挖掘、梳理和有针对性的凝练、集成,最终提出我国未来的重大研究问题和学科发展对策,以推动学科的发展。”
杨柳春以心理学科为例,剖析了《中国科学院院刊》“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策划的初衷与坚守。她指出,《中国科学院院刊》围绕国家战略需要,遵循“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的原则,进行重大选题的策划,通过战略传播,得到高层认可,进而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成为科技期刊促进科学发展的范例。
在个性化知识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下,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服务已成为一种新风向。先进的结构化与碎片化处理、知识化标注、知识关联挖掘的技术,完备的细分行业知识管理、知识服务体系,打破了固有单向的知识输出方式,真正实现了面向创新需求的服务模式。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学东看来,科技期刊作为联结科学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的主要纽带,承担着传播学术思想、引领科技创新的重要责任。“势必要顺应全新的应用方式与应用场景,优化论文表达方式,提升论文传播利用,实现转型升级”。
打造一流科技期刊,核心是提升期刊的口碑和社会影响力,尤其是其中的影响力因子。腾讯科学教育生态运营总监、腾讯科协副秘书长何建红坦言,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是个挑战,更是个机会。“通过新的媒体形式,个性化、精准化的推荐逻辑,可以提升科技期刊的信息触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