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好马配好鞍,智能工厂这匹马,什么样的公司才能驾驭
来源:场景学社  作者: 王甲佳 2023-10-07 16:26:40
企业不仅看到智能化的好处,以及必不可少的自动化设备胚胎设施的投入,还需要搞清楚究竟会增加哪些成本,增加哪些风险。

南京某智能工厂,人均产值1100+万元

本来今天要发的内容是还是和工艺活动有关,对最小颗粒度的工艺活动进行描述是非常吃力的事情,而且还在短期内看不见什么绩效。估计写出来,也是一堆吐槽的事情,所以昨晚发了一个朋友圈:“基础工作细碎,繁琐,太多的重复,了无愉悦可言。不能像其他事情那样赶进度。”

也想写一写关于新型工业化的话题,毕竟在十六大那会,我们团队也是新型工业化的一线践行者之一,虽然现在有了许多变化,但是对于“新型”在人效、资源等方面的考量是非常有体感的。

但是今天一直忙碌,到了要更新壹廠筆記的时候,发现还是要“插播”一下,写一写关于智能工厂这个命,你是不是压得住这个话题。怎样才能让对智能工厂的追求,从容实现,而不至于在技术大跃进中迷失掉呢?

先说几个关于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场景吧。

场景一:2018年随团队去一个江苏比较有名的企业去参观,主要是看智能车间,这个车间在楼上,去看的时候,机械臂在流畅地搬运产品,堆垛啥的一气呵成,几个终端屏幕也是在不停闪闪。只是感觉有些不对劲,但也说不出问题在哪里?没有多问。离开工作区快到楼梯的时候,突然发现身后的灯关了,然后闪闪的屏幕也看不见了。陪同的人告诉我“节约用电”--这倒也是非常的实诚。实际上,这个智能车间的自动化设备、工序流程配置还是不错的,非常符合当时某省关于智能车间的评审标准。但是和MES系统没有集成好,物料还从其他地方人工搬运过来,试机的时候,废品率还比较高,久而久之,不如早先的工艺好用,麻烦。就不用了。不过带人来参观是没有问题的,机械臂可以将物料从左边转移到右边,也可以从右边转移到左边。试机报废的料,隔着栅栏,外人也看不出来。

场景二:2020年6月份,疫情肆虐的缝隙,去一家做轮毂的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走访,也是提供一种服务。主人兴高采烈地谈到了机器换人带来的好处。 这没有你什么新鲜的,果然等到了他们说“但是”--新车间经过初步的磨合期,为了保持日常的正常使用,还是配了接近20人的团队,对自动化设备进行运维,ERP和MES的接口以及设备数据采集,若干需要调整的,开弓没有回头箭,至少还需要半年才能真正地稳定下来,到时候的运维人员至少也要五六个人。后来也没有跟踪,在一次会上听人讲到,这个企业生产智能化工作还是不够顺,不过已经好多了。虽然机器换人剩下来的钱又花在运维人员身上了,但,这代表未来。

无独有偶,在《壹厰筆記06:审时度势(泉州企业为什么不刻意追求数智化的先进性?)》里,我提到了一个例子:是浙江的一家工厂,完成了智能化改造后,产值持续提升的情况下,职工人数从2000人降到1200人,大约替代了1000名工人,但是增加了200多位IT、OT、DT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员工,平均工资是被替代了工人的3倍还多。他们是划算还是不划算呢?

场景三:广东一个玩具生产企业,花了很大力气,也搞出来一个智能车间,什么都好,就是调参数比较复杂,一个新的产品具备生产条件后,就要进行参数调整,多台设备需要互相适配,总是摁下葫芦浮起瓢,生产准备时间常常要按月计算,而传统方式只需要一周,就可以完成准备。因为这个智能车间耽误了好几个好产品的上市机会,老板一气之下,就拆了。还说“以后谁说智能车间就是和他寻不开心”。

场景四:浙江一家机械加工企业,政府批地(这是好难好难的事情啊)新建了一个厂区,起点不低,在设计阶段也是按照智能工厂的蓝图规划的,请了许多专家对工艺路线、物流路线进行精心设计,还和专业机构合作,对ERP、MES和WMS系统进行了重构。今年3月份开始搬迁,到现在还不能完整使用,尤其是物流系统。主要原因是没有属于自己的人才来在现场优化系统,还谈不上对系统进行运维。之前设计阶段自己认为不错的方案,真正地对接起来,发现,诸多细节对不上。和企业交流的时候,不停地说“这个坑”“那个坑”。

自动化车间物流支撑下的顺畅生产

上面的几个场景,在我有限的样本中,还是比较典型,由于对其他的大部分样本并没有仔细观察,早先我想这几个也是特例吧,现在想想,其背后也是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企业人才的结构应该跟着变化,但是没能跟上,对于有些企业来说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有些企业来说,可能是前后为难,甚至一蹶不振。

好马配好鞍,更要配上好的驾驶员,这样才能安全地一路前行。不容易!

上面场景现象的背后都是人方面的事情。企业家需要提前预备好自己的心--是不是准备好了,需要迭代一批人?有没有来源?这一类新人往往不是传统领域里的,企业自然不仅仅看到智能化的好处,以及必不可少的自动化设备胚胎设施的投入,还需要搞清楚究竟会增加哪些成本,增加哪些风险?投资回报是不是划算?如果可以分期行动,究竟应该如何展开呢?

更进一步!需要提前思量好商业模式转型后的企业玩法,如果用这么好的装备、系统,商业价值依然是通过产品加工来获得利润,那就是实实在在的“高射炮打蚊子”得不偿失啊。

如果我说,商业模式转型没有想明白的企业,智能工厂最终成为一个负担。加工费根本养不起这样的一个工厂。朋友们认同吗?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乔帅臣
关键词:   智能工厂  自动化车间  王甲佳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