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转型理念
ENI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文章发布 > 正文
两年磨一剑:数据驱动业务终于落地,但这才是开始
来源:与数据同行  作者: 傅一平 2024-10-15 10:39:25
每当发现系统数据与经验数据存在差异时,大家就要一起核实这是系统数据问题还是一线经验的问题,工作量很大,经常陷入“汇报-分析数据-再汇报-再分析数据”这个循环中。

数据驱动业务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其实现过程却极具挑战性。本文讲述了一个典型的数据驱动业务的企业实践案例,分享给大家。

1、从一个业务问题开始

在企业中,设备投资规划虽然通常属于顶层设计的范畴,但其具体过程往往始于对一线需求的收集。

一般来讲,规划部门通过设计各种表格来让一线单位填写设备需求,然后对这些表格进行汇总统计,利用环比、同比等方式评估需求的合理性。

如果发现问题,则会退回一线重新提交,通常,只要上报的需求与往年数据的波动不大,符合相关管理要求,还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

但是,这些一线提交的设备投资需求到底是否真实?其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这就打了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由于实际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的缺乏,一线很多时候得靠个人经验来进行需求预测和提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这种经验决策尚可勉力维持。但当企业资金紧张时,这种模式便会面临挑战。比如真正需要扩容的区域得不到足够投资,而不需要扩容的区域却产能过剩。

近些年,由于整个行业环境的变化,公司逐步进入了过紧日子的阶段,规划部门也“没余粮了”,数据驱动决策作为一剂降本增效的“解药”,被摆上了日程。

2、领导的执着和决心

实施数据驱动的规划意味着要改变一线需求收集的传统模式,转而依赖系统记录的设备数据作为规划依据。

这一变革涉及流程、数据获取方式以及一线单位的利益,尤其是在各级人员已有路径依赖的情况下,需要公司领导的强力支持。这种强力支持不能仅停留在口头层面,更需要领导的身体力行。

领导要求规划部门拿出方案,令大家吃惊的是,这个窗口期非常短。没过多久当我去参加某次规划汇报会时,发现领导已经在询问规划部门提交的报表数据是否直接来源于系统,数据是否准确,为什么前后不一致等等。

那个时候,规划部门同事的工作负荷骤增,每天都在跟数据团队核对系统数据。

那些从系统中取出来的从未被使用的数据,由于没有人验证过可用性,数据质量自然无法保障。规划部门不仅要搞清楚统计口径,还要同步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每当发现系统数据与经验数据存在差异时,大家就要一起核实这是系统数据问题还是一线经验的问题,工作量很大,经常陷入“汇报-分析数据-再汇报-再分析数据”这个循环中。但只要这些基础性的数据问题不解决,规划的数据驱动无从谈起。

当时领导的一句话也令人印象深刻——通过错误倒逼源头数据质量的改善,显示出很大的改革决心。

3、数据基础设施的完善

数据驱动科学规划的实现,当然也离不开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为此,我们组建了专门的数据支撑团队来满足规划的要求,人员规模一度达到XX人,领导启动了专门的项目包来解决资金问题。

与规划相关的数据由于与传统业务关系不大,因此几乎从未采集。但这次通过与规划部门的协同,我们大幅扩展了数据采集范围,数据资产猛增上千张。

为更好地满足规划数据需求,我们还为规划部门打造了专属的数据集市,构建了规划的融合模型,并将大量数据提取固化为报表,奠定了快速数据分析的基础。

随着数据支撑体系的建立,规划部门对数据的理解也更加深入,数据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提升。从单纯的报表拓展到科学预测、智能稽核、智能设计、自动预警等等。这些衍生的东西,在我们当初起步的时候,是完全没想到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建设了智能化规划应用,就是可以基于X资源数据进行管道路由的智能生成,相较于人工有几十倍的速度提升。

4、规划流程的重构

应该来讲,我们以往的规划工作虽然实现了线上化,但仅限于数据上传和审批,真正的规划工作依旧在线下进行。领导深知规划变革的核心在于流程,因此要求对整个规划流程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这算是踏入了深水区。

华为对数字化如何开展做了精辟总结,即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规则数字化。我们基本也是沿着这种思路开展工作的。

在对象的数字化上,以前人工上报设备的属性较少,但随着规划需求的增加,设备的属性也大量增加,这些属性全部被结构化并嵌入到上报流程中。例如,以前填写设备位置只需提供地址名称,如今不仅需提供经纬度,还要求实现可视化展示。

在过程的数字化上,领导要求实现从设备投资规划到最终部署的全过程记录和追溯,确保规划与实际部署一致。这一流程涉及到规划、采购、工程实施、上线交维、设备转资等多个环节,整个过程的数字化难度非常高,尤其在设备规划时其ID尚未生成的情况下。

在规则的数字化上,以往的需求审核依赖人工,现在则通过在线智能稽核规则来提前过滤不合理需求。例如,重复上报的管线需求或负荷低的设备需求。仅在1年内,通过自动退回机制筛掉的不合理需求金额超过了X亿元。

由于规划工作极度依赖数据质量,领导还推动了设备数据录入方式的优化,从原来施工时的人工录入改为传感器自动定位录入,从而大幅提高了数据质量。

可以看到,要实现流程重构,对IT的挑战非常大,不仅体现在数据支撑上,更是体现在系统改造和贯通上。

由于当时我也在负责一些业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因此数据和系统的衔接相对顺利,比如一些数据稽核模型很容易集成到业务流程上。

当然,由于系统众多(如资源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系统、在线设计系统等),再加上业务规则复杂,部分工作推进还是比较困难,光是一个物资统一标识就够大家喝一壶的了。

5、数据素养的提升

实现规划的数据驱动决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提升各部门的数据素养,包括领域知识、数据字典、数据处理、使用和分析的能力等等。

就拿数据团队来讲,我们要做好数据支持,首先需要熟悉规划业务,其次是熟悉规划的相关系统,最后是系统中的数据。通过规划等部门的帮助,我们在比较短的时间熟悉了大量的领域知识,奠定了开展工作的基础。

这也得益于公司近些年在数据中台和数据团队上的投入。否则,我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拉起一支精干的数据支撑团队。

数据分析的核心在于指标。因此,我们与规划部门协同设计了一套分层分级的规划指标体系。为确保新旧指标顺利衔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数据稽核校对工作,最终这套指标体系还是建立了起来,涵盖从宏观到微观的指标数据,所有指标数据均来源于系统。

这些指标包括整体资源利用率、设备运行状态等宏观指标,以及设备故障率、平均修复时间等微观指标。通过这些分层次的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地支持规划工作的开展。

为了让规划部门能够快速查看数据,我们还搭建了可视化的规划管理平台。通过该平台,规划部门不仅可以直接查看报表和指标,还能进行设备资源的多维分析和资源异常的自动预警。

结语

这次改革只涉及规划领域,但即便是这样,也耗费了2年时间,因此,数据驱动业务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但这次实践却覆盖了一个企业数据驱动业务需要做的所有基本动作,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启示意义还是很大。以下是我从这次实践得出的几点感想:

1、非原生数字企业的历史包袱很重,没有领导的强力支持是很难成功的,领导要给钱,给人,给机制,给时间。

2、数据驱动业务非常复杂,涉及组织、机制、流程、业务、系统和数据,一般的IT部门或数据团队是做不动的,可能某些数据团队觉得自己可以,那可能是已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3、数据驱动业务的起步,首先必须基于一个清晰的、真实的业务问题。如果一句话都说不清楚业务目的,什么都要的,多半是伪命题。

4、在数据驱动业务的技术上,企业不应盲目追求最先进的工具,对于大多数企业或者部门来讲,传统的数据仓库时代的工具已经足够。只要能够汇聚数据,快速生成报表和指标,关键是业务流程的重塑。现在发声的大都是大厂,存在幸存者偏差。

希望对你有所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刘婧
关键词: 数据驱动  数字化  傅一平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