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办的“直播赋能新业态 数字经济新引擎”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会上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互联网平台“直播+”赋能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深度分析了当下直播新生态,通过结合疫情期间直播平台“全场景”蓄势赋能案例,展望未来“直播+”时代的深层变革。
直播3.0时代:“直播+”全面赋能各行各业
《报告》分析了直播在2020年迅速发展的新背景。首先,在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数字经济势不可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其中,直播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旋风正席卷着各行各业,甚至一些领导干部也在提振地方经济和产业扶贫方面参与“直播带货”,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其次,新冠病毒疫情使“宅经济”在2020年春节期间异军突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再次,突如其来的疫情,重重挫伤了很多企业,想走出困境,迅速转战到成熟线上平台成为了许多商家转型自救的出口。
回顾直播的发展,自2016年至今,直播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直播1.0时代以秀场、游戏直播为主,直播2.0时代以电商直播为主,当直播与更多行业更深度地结合,直播行业开始走入3.0时代。直播3.0时代,“直播+”全面赋能各行各业。2020年7月,人社部等部门发布了互联网营销师等9个新职业信息,其中,在“互联网营销师”职业下增设“直播销售员”工种。这意味着带货主播成为正式工种。这背后是互联网职业群体的不断扩大,未来直播经济的价值有望进一步凸显,行业走向也更加规范化。
新生态:“直播+”的破圈与跨界
《报告》指出,“直播+”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了极大的创新性与生产性,当前“直播+”呈现四大新生态。
一是拓展多元化国民性,构建跨圈层流量场。“直播+”正以其极强的进化能力进一步突破自身的用户圈层,从而实现国民性的拓展,构建起了更广阔和更有深度的跨圈层流量场。这一突围的实现依托于上游主播群体的日益多元化,从而促进了下游品牌认知的提升与优化。
二是解构旧有领域边界,重新构建新兴版图。第一,“直播+”模式首先突破了社会个体行动与体验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与边界。第二,“直播+”进一步解构了旧有的组织架构与产业环节边界。第三,“直播+”打破了行业、供需匹配与资源均衡分配等方面的边界。
三是直播走向“日常化”,日常走向“直播化”。在直播越来越走向普及化、日常化的趋势的同时,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与此同时,“日常直播化”逻辑也同样是在纷繁复杂的行业表现底层下涌动的暗潮。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会主动为了迎合直播而反过来调整自己的社会行动选择,直播所代表的媒介化逻辑正在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本身,也就是“日常直播化”趋势。移动视频时代,用户逐渐走向“视频化生存”,甚至未来会走向“直播化生存”。
四是直播重塑现实空间,拓展社会治理方式。在重新塑造现实空间方面,“直播+”背景下“缺席的在场”与“在场的缺席”这两种状态的并存。而“直播+”逻辑下的流动空间可能会自下而上成为拓展社会治理方式的新力量。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断打破边界、拓宽思路,敏锐地察觉到了“直播+”这一模式的巨大潜能,将“短视频+直播”的方式引入到治理工作中来。
从故事到产业:“直播+”时代的深层变革
当前,直播技术应用涵盖领域丰富、影响广泛而深远。《报告》以快手平台为例,解读疫情时期直播发挥的作用,剖析直播带来的影响与可能。对于“直播+”在疫情与后疫情时期发挥的作用,《报告》分析了“直播+”时代的深层变革。
短期看来,一方面,直播正日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直播+”与各行各业的化学融合,为不同领域在疫情背景下的持续蓬勃发展赋能,涌现出了许多成功实践。而从长期看来,值得期待的是,“直播+”可能作为一种更便捷、更高效的信息交互方式持续前进,走向更大程度的普及化,成为未来社会的一种“新型基础设施”。同时,直播平台更应该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要社会责任,在发展进程中时刻注意社会利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平台监管与规制方面守住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