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搜索历史
热搜词
原创
活动
创新2.0
I T
产业
当前位置:首页 >互联网•IT > 互联网+ > 互联网化 > 正文
数字化演易之转换方法
来源:数字化演易  作者:佚名 2020-09-02 18:56:47
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解...

 

发现问题是好事,解决问题是大事,回避问题是蠢事,没有问题是坏事;人类社会的发展,本质上是人们在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解决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而其所依托的是各种技术、工具和手段的发明和使用。和其他工具、技术或手段一样,数字化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问题。数字化演易的解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事物,把复杂事物简单化;数字化演易的转换方法则进一步,帮助我们立足于当下和实践,把组织或业务的问题,转换为数据、流程、算法或场景等数字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

图1:数字化演易之转换方法(图片来源:数字化演易)

谈到问题的解决,我们首先要有正确的问题观。据《鶡冠子·卷下·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王曾问名医扁鹊:

“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答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又问:“可得闻邪?”

答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根据上述问答可知,扁鹊的大哥的医术应该最好,因为他治病于无形(未有形)。可是,在世俗人眼中,只有扁鹊才是名医,而他的大哥则寂寂无名,这与世俗人的问题观有关——治未病不如治已病!现在,经过多年的系统性教育,我们大都知道,上工治未病,救火不如防火,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正确的问题观。

前文中我们已经谈过,如果把事物或组织当成一个生态系统,她大体由三个方面组成:形而上的“道”、形而中的“制”,以及形而下的“器”。形而下的“器”是具体、可察的东西,人们也容易认识到“器”上表现出来的问题。但是,根据“道”、“制”、“器”等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们知道,“器”是由“制”决定的,而“制”是由“道”决定的,“器”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其根子在“制”和“道”。依此类推,组织的资源获取或消耗不经济,组织的产品或服务没有竞争力的,组织的客户不满意或品牌美誉度低,等等,这些“器”层面的问题,其根子和解决办法要从“制”和“道”等层面去寻找。因此,如果要通过数字化来解决组织和业务的问题,就要把结果面的问题转换为过程面的问题,把人的问题转换为工具或技术的问题,把执行的问题转换为决策的问题,把界面的问题转换为体验的问题。

\

图2:数字化建设的问题转换(图片来源:数字化演易)

 

结果问题转换为过程问题

组织的运营结果(outcome)是由经营过程所决定的。组织的经营结果有多个方面的表现,比如,资源的获取成本和使用效率,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单位投入的产出回报率,年营业利润的增长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利益相关方的收益,等等。无疑,任何一个组织都希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而收益最大化的反面就是运营结果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要想得到好的解决,需要从经营过程中去找原因,即,从经营过程三要素,也就是形而中的“制”的构成三要素——人员、流程、工具或技术中去寻找解决办法,这就是所谓的把结果问题转换为过程问题。

 

人的问题转换为工具或技术问题

形而中的“制”是人员、流程、工具或技术的融合。其中,流程是它的表现形式和演进路径,起到“管线”的作用,以便于“制”能够有序的运行,即,正确、有效地消耗资源,产出产品或服务,把客户的不满意转变为满意。“制”在实现它的转化行为的过程中,人员、工具或技术所起到的是使能(enabler)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人员是人性化的使能,工具或技术是非人性的使能。在使能作用的发挥上,人员、工具或技术之间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工具可以替代人员,比如通过自动化,把人从操作型、可重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技术也可以替代人员,比如RFID技术、Office软件、MIS系统,把人从簿计性、统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

\

图3:人员问题转换为工具或技术问题(图片来源:数字化演易)

人员是“制”中最灵活的因素,他(她)们对“制”的赋能,正则可以正到正无穷,负则可以负到负无穷。把人员的问题转换为工具或技术问题,可以把人员对“制”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把人从大量、繁琐和低价值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那些更具有创造性,更能体现人的价值的工作。

工具或技术对人员的替代,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到流程中。因此,在哪里替代,如何替代,替代的效果评价方法,等等,需要先仔细审视相关的业务流程,这也是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es Reengineering,BRP)的必然和意义所在。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选择重于努力。组织的运营效率和效益低下,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差等形而下的“器”的问题是由组织中形而中的“制”——运营和商业模式所决定的,但归本溯源是由组织中形而上的“道”——组织的选择、决策和目标等决定的。因此,要想根本上解决组织的问题,还要把执行问题转换为决策问题。

组织的决策质量,很大程度受到决策方式的影响。在有些企业,经营决策和目标的确定来自于老板的直觉或拍脑袋,或者来自于过时的、片面的、碎片化、长滞后的历史数据,其决策质量可想而知。为了提高组织的决策质量,将组织和业务的问题转化为数字化问题,或者说数据和算法的问题,就是要在组织中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体系(data-driven decision-making)。

举例来说,在数字化营销工作中,通过用户画像(user persona),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用户的消费行为。在快速消费品行业,对用户画像的维度或标签可以多到近百个,再根据这些标签来进行精准和个体化的产品或服务推荐,就可以实现所谓的升维决策和降维执行。

\

图4:数据驱动的决策与用户画像(图片来源:数字化演易)

 

界面问题转化为体验问题

形而中的“制”与形而下的“器”之间,“制”的人员、流程、工具或技术之间,“器”与“器”之间,是通过界面来发生作用或链接的。界面太复杂,相关要素之间就可能不会很好地实现这种链接。比如,以人员或客户为例,人们只能理解和掌握他们所能理解的东西;如果界面太复杂,“制”或“器”设计得再好,也发挥和实现不了所预期的效果。在界面的设计上,我们更需要“下里巴人”,而不是“阳春白雪”。

营销学中有一个专业术语——感知价值,只有客户能够感知到的价值,才是有效的价值。因此,渠道、触点、产品或服务等的界面设计要从感知出发,注重用户体验。具体到数字化建设中,要将界面问题转换为场景问题,把用户旅程地图(user journey map)和体验设计的理念贯穿始终。面向外部用户是如此,面向内部用户也是如此。

\

图5:用户旅程地图示意(图片来源:数字化演易)

综上所述,数字化演易的转换方法,就是以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为导向,将结果问题转换为过程问题,将人的问题转换为工具或技术的问题,将执行问题转换为决策问题,将界面问题转换为体验问题,而本质上是将组织和业务的问题转换为数据、流程、算法和场景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所用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编辑:宋含怡
活动 直播间  | CIO智行社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