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互联网经济被认为是“眼球经济”(“Attention Economy”)。而今天,当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内容随时随地触手可及,越来越容易发生的认同体验,正在前所未有的规模尺度上助力着身份化的实现。“身份经济”(“Identity Economy”)正从“眼球经济”中脱离而出。以近几年发展迅猛的短视频以及直播行业为例,两者隐含着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及对内容创新的影响。
伴随着技术与媒介的发展,信息传播逐渐从文字进入到视频时代,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总量不但呈几何倍数增长,信息厚度也不断增加。例如,在电视行业,充满细节、生活化互动场景的“真人秀”与“养成”类综艺节目已经几乎成为主流。
Z一代(一般指1995至2010出生的人群)热爱的不再仅是一个“形象化”的明星,而是“身份化”的明星——他如何成为了他;而通过投票、“饭圈“活动等方式参与明星身份化的过程,也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
身份认同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之一。在《身份经济》一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阿克洛夫与其同事瑞秋·克兰顿指出,人们愿意为“身份(identity)”——即“我是谁”付出非经济理性的成本。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冲动型的奢侈品消费。
另外,人们也可能为自己丢失“身份感”而做一些补偿。例如,一名不那么热爱自己工作的员工,出于经济的考虑完全不想丢掉工作,却悄悄在工作中做出一些无伤大雅的破坏行为,尽管这么做毫无经济收益且甚至要冒一定风险。
知识型员工的定位
华为即便是裁员,肯定也还会有很多35岁以上的人位置稳稳的,因为只要你有足够强的能力,还是会有很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知识型员工的定位在哪儿。
马云在接受一个采访的时候说过,他觉得那些学历比较高的人做外卖,是非常值得敬佩和鼓励的事情。大家非常不认同,认为高学历的人就不能去做外卖这样的工作,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定位是知识型员工,他们应该做一些知识性相关的脑力工作,而不是体力劳动。
但是知识性劳动跟普通员工的劳动有什么差异呢?知识型工作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是知识溢出:我把工作做好,除了能够实现我个人的价值之外,我还有机会给这个组织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是做人力资源的,我能够开发一套工具,来有效地提高面试的效率,如果我在内部做一个培训,培训其他的HR或者一线领导掌握这套面试方法,我们整体的效率就会提高很多,这就是知识的溢出。
但是你做外卖工作的话,就很难能够实现这一点,你给公司提了一个战略,有人会听吗?你的信息会传达到CEO那儿吗?不会,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人力资源或者市场经理,那你非常好的观点可能成为公司的一个战略,成为公司的竞争力优势。
所以如果你能给公司提供的知识溢出效应非常弱,离一个真正的有价值的知识型员工之间的距离是有很大的差距,你就要考虑到自己是不是已经有职业危机了。当然也不至于这么担心,只要你总是去琢磨自己的工作,琢磨自己怎么样去为公司、为部门、为业务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实总是能想到办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