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小的“随申码”,虽起源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但已广泛运用于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一张定向发放的消费券,既促进消费回补又加速企业复工复产;一套养老助餐的家门口服务模式,体现了人民城市的温度所在。
今年以来,上海公共服务的数字治理水平不断突破,成为全球观察中国城市发展的新窗口。这背后不仅是城市管理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数字基础设施的深度运用,更是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践行。
上线新应用,“随申码”转向“生活码”
去医院看病,如果忘带医保卡怎么办?如今,很多上海市民再也不必为此发愁。
上海市民芦女士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用“随申码”实现了医保就医。“这是我第三次在医院使用‘随申码’,用起来很顺手,不用担心忘带或丢失医保卡。尤其是带孩子看病,凭借‘亲属随申码’也能就医。”芦女士说。
近日,上海“随申码”在卫生健康领域与“医保电子凭证”关联,基本实现了病人看病免带卡,就医付费不排队。
从红码停、绿码行到医疗、就业、交通、文体……“随申码”已从“疫情防控码”转向“生活码”,真正成为上海市民离不开的“随身码”。
比如,先乘车后付费,乘客打开“随申码”即可乘坐上海公交车、地铁、轮渡;泳客到游泳场馆出示“随申码”,即可核验健康状态并快速入场;上海大剧院、虹口足球场等文体场馆实现闸机扫码入场,同步核验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购票信息……未来,兼顾市民需求和疫情防控,“随申码”还将运用到司法、赛事、展会等领域。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两组数据凸显了其受欢迎度:“随申码”上线以来,累计使用超12.6亿次,用码人数超3400万人;每天后台的使用量在700万次左右,高峰时期每天超过1000万次。
一个小小的“随申码”,背后是海量公共数据的支撑,更是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指引,政府部门紧密协同的成果。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赵奇介绍,“随申码”是一张真实、有效的电子身份凭证。作为连接线上、线下场景的纽带,能够为市民办理政务服务、参与社会治理、开展社会活动提供权威、精准、便捷的信息服务。
作为上海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申码”也让各项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兆进看来,上海的户籍人口不到2000万,常住人口却超过2400万。如何让不同人群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得到公平、智能的服务,需要在“随申码”等数字化应用上发挥更多的“绣花”精神。
社区“微治理”,家门口服务有温度
增进人民福祉,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城市治理的“神经末梢”,体现在无微不至的民生细节中。
在上海城市更新过程中,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让居民们不再饱受爬楼之苦,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人民城市的温度所在。解决这个难题,不少社区通过数字化手段推进“微治理”,带动群众广泛参与。
浦东新区建交委对全区近1300个多层住宅小区开展全覆盖“扫码宣传”活动,在小区宣传栏、楼道醒目位置张贴宣传海报、二维码,引导居民通过扫码获取加装电梯政策,表达是否支持所在单元楼加装电梯的意愿。
在东明路街道杉林新月家园小区,家住6楼的薛阿姨2004年入住小区时还年轻,没考虑到上下楼的问题。如今16年过去了,薛阿姨也是60多岁的老年人了,加装电梯成了眼下她最渴望的事。
杉林新月家园小区是东明路街道第二大居民区,60岁以上的老人约2500人,加装电梯的实际需求很迫切。居委会通过居民自主扫码提交的信息,准确地了解到居民的意愿。当单幢居民楼支持加梯意愿超过50%时,居委会即可主动介入,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方面提高加装电梯效率,另一方面也帮助工作人员减轻工作量。
除了加装电梯,口罩预约登记、独居老人联系、解决老人吃饭等难题,处处有数字化的身影。老龄化率超过43%的周家渡街道,通过社区服务点助餐、线上智能点餐、送餐上门的模式,实现老人助餐服务全覆盖。记者在社区助老志愿者郝龙妹的手机上看到,这名志愿者对接了5位老人,通过钉钉一键下单,就可为老人选择适合口味的营养餐。
作为改革开放高地,浦东已然成为上海新技术、新政策的试验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郑金洲认为,经过30年敢为人先的创新发展,在新技术全面赋能下,数字治理高地在浦东加快形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数字治理提供“浦东样板”。
稳经济促消费,“民生礼包”看得见用得好
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活跃市场、推动复苏,近日多地重启或延续发放消费券。新一波消费券发放,重点集中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体育、旅游、电影等行业。
上海体育消费券从9月9日开始配送,持续到今年年底,计划向上海市民发放约2000万元,包含500余家定点场馆的消费券。“体育消费券是上海体育部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具体措施。”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赵光圣表示,消费券可以降低老百姓体育健身的成本,提高锻炼的积极性。通过经费补贴的方式进行引流,有助于提升场馆利用率,推动体育产业发展。
发放和管理消费券是个技术活,要让消费券物尽其用需精准投放,而非“直升机式撒钱”。此前,上海“五五购物节”期间的探索就打开了政企合作发券的新模式。
百联集团在5月初首次与支付宝合作发券,拉动消费超过2000万元,带动新用户增长超过2万人后,6月初再次发放近5亿元消费券,定向覆盖门店周边3公里至5公里的用户,进一步推进“线上精准发券+线下消费”的模式,实现对周边潜在客户的辐射和带动。
消费券的发放既是上海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的重要方式,也是上海商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推动在线新经济发展的契机。
尤其是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小店在这场盛宴中快速复苏。今年新开的店铺“稻湘木桶饭”就通过消费券获取了不少客户。“我们新店很需要这些折扣来吸引消费者,但是自己又没有能力来发券,我们通过外卖平台‘饿了么’发券提升了造血能力。”小店老板刘健透露。
金融科技也成为“六稳”“六保”工作的重要助力。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依托金融科技和数字技术为实体经济舒筋活血,其参与上海银行业“银税互动服务平台”建设和迭代升级,通过“云税贷”产品使客户获贷时间由几天缩减至3分钟,惠及在沪所有诚信纳税小微企业,累计投放银税合作贷款逾300亿元。今年,建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贷款增速有望达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