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的融合。有专家预计,未来三年工业互联网有望实现14.4%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到2022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万亿级规模(9146.5亿元)。而最终,工业互联网作为一个覆盖了流程优化、设备运维、订单排程等工业生产核心环节的系统性产品,到最后都会遇到一个考验:是否能与客户的管理体系相融合。
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在管理体系上存在着大量的“人治”和“经验主义”的现状,标准化产品的普及或仍需要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需要产品提供商同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但又要注意不能陷入项目制的陷阱,需要要在短期收入和长期发展之间做好精妙的平衡。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OS和芯片是比较底层的软硬件,而数字化技术是直接和工业界连接的技术,可以把工业界的IT和OT连接起来,直接为工业的场景赋能,甚至实现智能化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要至少经历三个层次。
连接
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环节是连接,也就是让大量个体设备存储的数据接入互联网。
而在工业界连接设备是一个大挑战,因为工业生产车间中使用的设备繁多,可能来自国内外多个厂商,连接过程中就会遇到上万种“协议”(即通信规程),但不同厂家的设备之间沟通有着原生的壁垒,而且很多协议都是非常碎片化的。尽管主流协议只有20余种,但是这些主流协议覆盖的设备量并不大,所以要把全部设备连上网,就要懂得各种类型的协议。因此工作量拥有长尾。
更大的挑战是中国60%以上的设备是所谓的“散养设备”,也就是说本身不存在什么协议,因此很难直接打通这些设备。这也是中国工业互联网建设初期最难改变的现状之一——基础信息化程度不够。
所以开发一个连接平台,实现设备信息的“即插即用、即连即享”是第一层挑战。需要把有协议的设备连上网,还要把散养的设备也连上网。同时也要不断降低成本。
现在连接设备通常需要1%~2%左右的成本,这个成本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太高了,我们要把这个成本控制在0.2%以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企业工业互联网化,提高效率。
以平台作为核心竞争力
这个平台是工业平台,是一个工业OS(操作系统),这个工业OS要能够真正做到可适配,要能够把IT(信息技术)和OT(操作技术)打通,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适应各行各业的需求。
上文提到过,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需求、行业属性、数据模型……怎样能够开发一个平台或者多个平台为这些不同的行业服务,是要解决的大问题。
曾经,中国的工业工控软件是一个需要填补的“空白”,如果我国可以通过工业互联网直接变道超车,把这些服务的功能通过物联网平台的技术提高效益,提升竞争性,并把体验做得更好,就更具意义。
创造价值
工业互联网的第三层次是通过OT和IT的连接为客户创造价值。
总的架构可以是首先做到物联,第二就是工业PaaS和工业SaaS云平台,第三在平台上做工业APP。通过这样的路径开始运用云世界和人工为工业生产做智能分析。
这一个层次中,需要开发的项目包含软件和硬件,从网关到简单连接器。工业互联网平台需要既能实现基础服务,如设备管理、应用使能管理,也可以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在工业互联网的第三层次,就需要一个更能体现工业场景、更能提供数据分析的工具,例如BI(商业智能)合成的可视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