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但相较于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和推进速度,我国企业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处于起步期,特别是制造业领域数字化程度亟待提高。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和关键突破口。
当前,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融合面临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核心技术仍然掌握不足。在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领域,缺少长期的实践检验和经验沉淀,在赋能后如何获取价值创造方面仍在摸索前进,在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核心元器件,设计开发工具、仿真测试工具、制造执行系统等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等网络应用方面的核心技术实力和自主创新水平亟待提升,在标准、检测和服务体系方面急需加快建设完善。国产基础软件对核心技术掌握不够深入,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稳定性和成熟度等与国外主流产品仍存在一定差距,基础软件、核心工业软件的外资垄断程度较高。二是融合程度有待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对融合的认知存在差异。很少有企业能够意识到在制造全生命周期产生的大量数据资源具有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损耗等战略价值,依然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制造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的观念,企业间及内部部门间也缺乏数据互通的有效机制,数据价值难以有效挖掘利用。另一方面,部分信息技术企业虽然了解深度挖掘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但对制造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及工艺流程缺少掌握,难以准确、有效地满足制造企业的实际运营功能需求。三是专业技能人才及跨界人才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成为制约融合发展的关键瓶颈。当前,大多数人才分布在传统的产品研发和运营领域,深入掌握工业大数据采集与分析、先进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数字化战略管理、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数据挖掘等领域专业技能人才的总量还是相对较少。同时,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也严重缺乏深入了解传统制造业运作流程与关键环节,能够在细分垂直领域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改造的跨界人才。
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指信息通信产业,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后者主要指传统产业由于应用数字技术所带来的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提升,其新增产出构成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建立产业互联网优势,推动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聚力:
聚力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环境。一是统一标准。数字经济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推广,必须要有统一的制造标准。我国目前已完成首批7项智能制造标准立项,建议加快立项进程,尽快构建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培育本土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同时,应积极参与全球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发挥制造规模、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综合优势,与德国等开展合作,寻求在全球框架中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二是财税和金融支持。引导财政资金积极投向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及示范应用领域。积极探索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对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但有发展潜力的新经济形态,落实好相关税收减免和扶持政策,逐步清理不合理的、阻碍数字经济发展的收费项目。鼓励科创板和创业板在实施注册制的基础上,为数字经济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提供便利。支持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发行公司债券,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完善信用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对数字经济企业有关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的在线披露和共享。三是改善环境。积极引导企业逆势求变、迎难图新,加快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解决“不敢转”“不会转”“不能转”等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大力推进区域数字化、行业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促进中心建设,引导建设数字化转型开源社区,加强平台、算法、服务商、专家、人才、金融等有利于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的建设,降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转型门槛和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包容审慎的监管制度,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制化营商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聚力自主可控,助推数字产业化。一是培育壮大核心引领产业——大数据和物联网产业。突破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清洗、可视化、边缘计算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数字工厂、数字医疗等新产品新产业发展。二是超前布局前沿新兴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积极发展新型芯片、基础软件、智能硬件,支持开展智能建模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技术攻关;大力发展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三是加快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支持发展基于IPv6、5G商用的信息网络设备和信息终端产品及系统应用,积极推进第三代北斗导航高精度芯片、太赫兹芯片等产业化及应用,加快开发智能器件等基础软硬件产品。
聚力智能制造,促进产业数字化。一方面,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全流程应用,形成协同设计、云制造、虚拟制造等新制造模式。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5G技术、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广泛利用新技术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积极促进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提高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加速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推动我国制造业向智能、高端、绿色、服务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聚焦产业智能化和智能产业化,积极拓展“智能+制造”的表现形式,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量子科技、5G商用、生物和海洋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一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此外,围绕自动控制与感知、核心软件、工业云与智能服务平台、工业互联网等,强化新型基础能力和平台设施建设,为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提供信息基础支撑,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制造业基础设施网络的要求,降低企业数字化成本。
聚力融合发展,构建良好生态。一是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启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大型互联网企业等,围绕优势行业,优先建设一批开放性、共享性、公益性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依托工业互联网统筹部署“产业大脑”开放平台,引导并支持各骨干制造企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形成战略合作,以工业互联网的部署、连接及实施为导向,共建和推广“产业大脑”开放平台,完善制造业创新基础设施。二是引导优势企业建设行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有能力的制造型企业发展大型工业云平台,鼓励互联网公司搭建第三方工业云平台,引导现有工业电子商务平台向工业互联网平台转型,支持中小企业把业务向云端转移,引导工业数据、信息系统、管理软件等向云平台迁移。积极培育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打造数字虚拟产业园和数字虚拟产业集群,突破传统物理边界限制,充分发挥企业间的协同倍增效应。三是积极开展跨界人才培育的示范工作。以前瞻性培育既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又熟悉制造业发展模式及流程的跨界人才为导向,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体制机制的同时,选择一批国内重点高校,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的教学试点工作,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适度适时地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并根据实践需要再向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延伸,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跨界人才教学培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