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正式商用即将迎来一周年,作为“新基建”中最受瞩目的“种子选手”,成为了两会期间各行各业专家提案中的关键词。我国已经错失了3G和4G时代的发展机会,搭上5G发展的快车对提速经济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5G市场。公开资料显示:截至今年4月,全国5G基站数量达24万个,已完成全年目标的二分之一。仅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5G用户数量就已高达3172万户。
然而,如果5G只局限于发达城市和地区,那就无法迅速替代4G,很难产生规模效应。所以说5G网络建设加快向乡镇、农村下沉是大势所趋,是抢占5G发展先机的关键性举措。根据近期多地公布的方案,5G建设布局上陆续亮出了时间规划和发展目标。例如河南提出到2020年建成5G基站4万个,实现乡镇以上区域连续覆盖;贵州也表示全年力争建成5G基站2万个,实现县县通5G。
由此可见,我国针对5G的部署较此前几次技术标准革新要快得多,并且均提前于全球部署时间点。去年以来,运营商积极推动5G应用,以5G技术促进各行各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政府和运营商以及产业链的共同拉动下5G正在逐渐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过25个省区市在发布的2020年重大项目投资计划表提及“新基建”。5G网络本身属于“新基建”,又是支撑其它“新基建”的重要网络基础设施,对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毫无疑问,5G一方面作为“科技新基建”可以起到“稳投资”的直接拉动作用,另一方面5G将与垂直行业紧密结合,催生大量5G新应用,间接带动更大的信息消费需求。尤其是疫情以来,通过5G领衔的“新基建”对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从线上到线下、从消费到生产、从平台到生态,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报告显示,到2025年,中国5G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元人民币(约1660亿美元),占中国大陆GDP总量的3.2%。
5G要健康发展,应用是关键,而全面布局是应用的基础。但5G现在仍处于早期的起步点,展示的能力只是冰山一角,5G行业暂未出现代表性的应用,是与5G网络暂未具备一定的规模密切相关。真正的5G大规模场景开发或应用的到来,需要一定的梳理和经验积累,仍需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布局。
难点在于,5G网络建设资金投入大,4G已部署5年但还未完全收回投资,5G部署上也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区县、乡镇短时间内需求量小,又难以形成规模。在下沉布局时,需要大量、高速的传输资源支持,现有的光缆铺设管道质量和数量已无法满足5G通信需求,管道开挖和修复等相关工作开展手续流程较长,站点选址和管线建设维护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要加速推进区县、乡镇的5G基站建设,这些方面都需要更高一级职能部门推动政策来完善配合。
此外,对于运营商而言,5G并不只意味着大量的基站改造和设备升级更新投资,更包含着建设期不可或缺且数额不小的终端补贴、交叉营销和竞争性营销成本。在个人应用方面,因5G商用刚刚起步不久,同时使用5G终端、套餐和网络的用户还比较少。与大城市相比,区县和乡镇用户需求小,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5G相关产业链各环节人才缺口也比较大。
按照现阶段发展趋势,短时间内5G和4G将依然继续共存,并且4G依然将是主流。对运营商而言,应根据的自己本身的情况逐步推进5G建设,尽可能的做到资源平衡。前期仍要以4G广域覆盖为主,在热点区县和乡镇布局5G网络,减少5G网络压力。对于政府而言,可考虑设立5G专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5G建设,缓解运营商的资金压力。此外还可以考虑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向区县、乡镇展开5G建设规划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环境、资源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强化统筹协调,从全局出发,切不可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一定要以实际入手,尊重市场规律和技术路线、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5G网络布局。